最新动态
转发书讯 | 李海清:一部讲述中国建筑世纪主题如何铸成的专门史书

一部讲述中国建筑世纪主题如何铸成的专门史书

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 李海清 著

       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李海清副教授撰写的专著《再探现代转型——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技术史研究》,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与既往研究不同,它既非通史,亦非一般意义上的区域史、断代史或工具书,而是一部以特定的专业探索方向为线索的中国近现代建筑技术史书。

著作封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12月)

著作扉页(研究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塑造有中国特点的现代建筑,是如何成为自上世纪以来持续至今的专业探索主题的?外国建筑师为什么会成为始作俑者?中国建筑师又是在何种情境之下介入并逐渐获得主导地位的?他们采取了哪些技术策略?遭遇过何种困难与问题?这种专业性探索是否仅限于设计者的个人努力?还有哪些社会、经济、教育和环境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所反映和折射出的那些道理,于今又有何现实意义?……

正是循着以上思路,专著聚焦“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以其技术性尝试作为主线,以20世纪上半叶为考察重点,回溯其在技术上的演变脉络及阶段性特征,廓清其技术选择机制、产业基础、主体成长与知识建构,考察前者与后三者之间的关系;再分别从1950年代整体图景、中日比较和当代实践批判这三条经纬交织的理路,探讨其目标回归、思维整合与范式再造。其思考跨越时空区隔,一直延伸至现当代乃至当下,试图揭示国际循环背景下技术传播与改进的路径与方式,和中国建筑行业的机会与可能。

作者发掘了数量可观的一手史料,不仅回顾外国建筑师在早期教会大学中国风格建筑设计中所面临的挑战,评介抗战时期中国建筑师基于技术效能考量的设计创新案例,考察建造模式选择和建材工业发展状况之于设计实践的深层影响,且探讨有关人物、群体、机构以及术语、课程、图集在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建造文化系统发生现代转型过程中所发挥的功效;进而主张中国建筑文化要谋求更大包容性,则必须摆脱过于偏重外在视觉形式诉求的羁绊,立足学科基本问题,着力于知识融贯和诸理通达的综合权衡,以期实现对于“本土性”的坚守和超越。

华西协合大学(WCUU)合德堂1920年代外观

华西协合大学合德堂屋顶空间内景(2019

可见由三角形屋架形成笨拙的屋面造型

抗战时期重庆中央大学柏溪校区传达室现状实景(2018

抗战时期重庆中央大学柏溪校区传达室现状测绘图(2019

烧结粘土砖的工业化生产:中国霍夫曼窑早期案例

(约1907,广东士敏土厂附属砖厂)

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呈报建筑等四科教学计划、专业设置档案内页(1952

塑造有中国特点的现代建筑,这一专业探索主题是如此具有生命力。所以,专著的出版并非满足于框定一套结论,而是预期了某种开放性。



版权:东南大学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址:南京市四牌楼2号  邮编:210096  电话:025-83790615